风险是企业经营的“副产品”。风险不会产生于真空地带,不会发生在孤岛上,它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相伴而行,滋生繁衍。就像人的影子,若隐若现,可长可短。对税收风险进行科学检测和有效防范,才能保证纳税人健康发展。
1、是否借助“外脑”进行税收风险检测
术业有专攻。《国富论》说,社会之所以发展,完全是劳动细化分工的结果。《鹤林玉露·学仕》讲,“学不必博,要之有用”。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但问题的关键是,面对新的商事主体,新的交易模式,重大且复杂的涉税交易事项,短板不该也不可能自己补,应该借助“外脑”补。
智者应借力而行。对拿捏不准的重大涉税事项,主动提请税务机关介入风险应对,纳入风险闭环管理流程非常有必要。
《中国税务年度报告(2018)》指出,中国税务部门采取多种渠道和方式获取涉税信息,形成了风险分析识别、任务推送、应对处理、评价反馈及过程监控的闭环管理流程。税务部门对内外部涉税信息进行整合,运用各种分析工具,对纳税人的税法遵从情况定期进行风险分析识别。
税务机关在寻找、识别、分析纳税人最具行业特点的税收风险的基础上,以行业税收风险加单户个性化税收风险为切入点,以风险提醒为手段,以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和满意度为目标,倾力开启为纳税人提供个性化需求服务模式。
聘请靠谱的社会税务专家补短板,对税收风险进行专项或定期的检测,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也是必要的。一个有情怀的税务专家,会怀着对法律的敬畏、以提高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自觉程度为服务目标,倾心服务好客户。
有情怀的税务专家也深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老家的长辈就常讲,“没有那弯弯肚,就别吃那镰刀头”。
2、是否知晓税收风险产生的环节
税收风险种类及成因较为复杂,风险防控必须朴素的简单化处理才有操作性。《慎言·见闻篇》说,“学博而后可约,事历而后知要”。
从企业自身税法遵从风险的视角看,从易于风险防控实务操作的层面谈,从税收征管实践的亲身感受讲,可以将税收风险成因网格化三大环节,一是决策层的决策产生的税收风险,二是业务部门做业务造成的税收风险,三是会计核算申报少缴税形成的税收风险,且风险等级呈由高到低排序。
以这三个环节为切入点,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三位一体”的税收风险防控制度,是每个企业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高层决策者对税收风险防控的重视程度和纳税遵从度的高低。
多数情形是这样的,一旦税收风险变现受到处罚,老板通常会板子打在财会人员身上,这显然是不公平的,老板更应该把板子打在自己身上。
3、企业账面库存是否与实际库存相符
税收风险防控确实是一门学问。吕思勉先生说,“凡讲学问必须知道学和术的区别。学是求明白事情的真相的,术则是措置事情的法子。把旧话说起来,就是明体和达用”。
请看下面的两个公式:
商业企业:期初库存+当期购进-当期销售=期末库存
工业企业:期初存货+本期购入-销售成本中已耗用存货=期末存货
从职业的高度审慎出发,通过对大量的税务稽查案例分析,逃税的主要手段和方向可以这样分析定位,一是接受虚开(假)发票加大了库存;二是收入体外循环有意不结转库存。二者单一或共同发生作用,但为使上述等式关系成立,也只能虚增库存。上述公式我们用税法语言转换可以这样理解:“接受虚开”+“体外循环”=虚增库存
通过账面库存与真实库存进行核查,并能正确的进行风险应对,是税收风险防控的“妙手”,相当于找到了密码,打开了风险防控的这把“密码锁”。
有情怀的企业家应时常抠心自问,企业账面库存是否与实际库存相符。
案例链接:两名税务稽查人员到某商贸公司专项检查,在仔细检查了账簿凭证等涉税资料后,除钢材库存量较大的疑点之外,其他没发现什么问题,便向经理李某提出要进行库存实地盘点。李某谎称仓库保管员有事出门了,库房打不开,要求等两天再来查,并保证保管员回来马上就通知检查人员查库,检查人员虽心中存疑但无奈也只好耐心等待。
期间,经理李某雇用了几台大卡车,到钢材市场、建筑工地等关系单位,东赊西借、七拼八凑,忙活了好几天,好不容易将一些型材、板材、管材等拉回装满了自家仓库。自认为安排妥当之后,便通知了检查人员来查库。
检查人员进入仓库查看,大体估算基本与账面记载相符,因钢材种类繁多,型号规格不一,逐一盘点工作量太大,检查人员便通过进货发票分析,发现企业进货次数最多,库存金额最大是角钢,于是对角钢进行实地盘点抽查。最终确认,库存根本就没有角钢,数量最多的是圆钢,而进货发票证明了企业从未购进过圆钢。检查人员问询李某,政策攻心、讲明利害,李某见事已败露,只好支吾着道出了实情……李某那个悔呀,心想那几天怎么就没划了着角钢呢。(摘自于本人写的《检查日志》)
4、是否知晓不当税收安排是引发税务危机的导火索
税收安排的这个“活”一直都挺火,很多企业及中介机构都热衷于此。人们对税收安排的重视,从表面上看,这是纳税人趋向于减轻自己的税收成本,实质上却说明人们的行为更加具有趋利性。
很多企业从组建期、发展期、成熟期和扩张期都将税收安排纳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并在生产经营中得以具体实施运用,这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有些企业(包括个别中介机构),进行不光彩的税收筹划活动,滥用税收条款,钻税法的空子,设计采用一些“侵略型纳税方案”,侵蚀了国家税基,这些税收筹划方案其实就是偷逃税在镜子中的影像而已。
因不当税收安排引发的税务危机时有发生,最典型的就是精心策划公司重组业务,蓄意逃避关联交易所产生的纳税义务。也有这样恶意筹划的,一对夫妻开了十几家文销用品店,每家店都享受到了季度销售额不超30万元免征增值税的税收优惠,“巧合”的是这些店分别向同一家资产管理公司开具了总额一千多万元的增值税普通发票,更匪夷所思的是居然开具了一万多个打印机硒鼓;有一矿业公司将巨额资金借给关联企业,再通过关联企业将资金转移到该公司自然人股东账户消费挥霍,涉嫌偷逃巨额的个人所得税(视同股息红利分配),矿业公司也只剩下了“账面富贵”。
一个好的税收安排应符合这样的标准:一是有合理的商业目的;二是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三是税后利润最大化;四是功夫在“税”外;五是经得起时间和税法的检验。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去思考,好的商业模式可以帮助企业创建一个有利于自己的经营小环境,这个小环境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一是客户价值创造模式,二是企业价值获取方式。
在商业模式创建的小环境中,对纳税属性进行识别与分析,通过改变和优化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与税收优惠的契合,使企业利益最大化。
只热衷于税收安排本身,就意味着失败,而关注于基于税收安排的商业模式时,通常都会成功。税收安排就如同企业的技术创新,只是道具而已,演出是否精彩,关键是要有好的剧本,也就是商业模式的创新与优化。在打开企业边界,呈现、分析并设计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时,识别纳税属性并与税收优惠契合,这是税收安排的本质。
实例链接:税务机关在分析某自动化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的申报数据时发现,企业当年即征即退增值税申报中的销售软件收入仅为600多万元,与其生产规模不匹配。为此,该局干部走访了企业。
该企业生产的自动化成套设备,是国内首条以工业机器人为主的生产线,在行业内居领先地位。企业在成套设备销售中,由于对其中附带的软件产品没进行分开核算,在销售合同中也没有分别描述,导致合同的形式和内容等不符合退税要求。同时,由于软件开发的成本核算较为复杂,企业的销售部门与财务、研发等部门之间沟通衔接不畅,核算数据不准确,所以软件产品的销售收入也未能全部申报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优惠政策。
针对上述情况,税务干部为企业用足、用好政策开出了一张“药方”:一是建议企业指定专人负责软件产品收入及成本进行分项目核算,加强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和信息沟通;二是建议企业与客户签订合同内容时,分开描述软件产品与机器硬件收入金额和执行要素;三是开具发票时,做到软件产品的名称清晰和金额无误,保证即征即退申报数据与业务数据能一一对应、核算准确。经过初步测算,如果该公司的软件销售收入达到预定目标,且全部符合增值税即征即退条件,可以增加利润约1200万元。(选自《中国税务报》)
5、是否知晓风险防控应以行业特征和内控流程为切入点,核查涉税数据链是否吻合
从事税收风险管理,应该具备税法脑立方的思维,既从经营的角度认识企业,从管理的角度学会财务,从风险的角度懂得税收,达到这个水准,真是太难了!从这三点成一线为切入点,总结税收风险识别与防控的方法及应遵循的规律,朴素的寻求到最佳的风险应对策略至关重要。
我们或许精通风险防控之“术”,却对风险防控之“道”知之甚少,税收风险防控不但要在“术”中走,更应在“道”中行。“道”是指风险防控应遵循的规律,“术”是指风险防控的方法与技巧。
业务流程、内部控制、信息载体存储及处理方式是税收风险防控的核心环节,各部门涉税数据信息的产生、存储、流转到会计报表编制及纳税申报表的生成应形成真实、完整和一致的数据链。
以行业特征和内控流程为切入点,核查涉税数据链是否吻合是税收风险防控的实质所在。
链接《实例一》:
某大型石化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增值税税负2.5%,低于全省同行业平均税负水平(4.13%)1.63个百分点。产品是石油化工装置的配套设备,生产周期长,一般在6—18个月之间。销售合同签订后,用户按合同造价的30%预付备料款,原材料购进投入生产后,用户再支付40%的进度款,合同上标有所要生产的产品工号,备料款及进度款都在“预收账款”科目核算。该公司“预收账款”占当期申报销售收入的42.8%。通过对原材料购进、生产进度分析,考虑到原材料加价15%—18%的实际情况,并与相关合同核对,“预收账款”金额明显过高。
检查人员带着疑问,到销售部、保卫处调取了留存的《产品出厂通知书》和《出门证》,通过其填列的产品工号逐笔与销售收入明细账、预收账款明细账进行核对,结果发现很多产品都已发出(采用预收货款销售方式结算的,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为发出货物的当天),而企业一般在产品发出6个月后,才由预收账款账户滚动分期结转产品销售收入……
链接《实例二》:
检查组针对某合金炉料生产企业的行业特点及管理要求,经询问并结合生产现场实地查看,得知该公司设立的质量控制中心有两项工作职能,一是负责炉料的质量检测,测量出炉料的金属品位,二是负责炉料的入库及出库数量的统计工作。该公司有甲、乙、丙三个班进行作业,质量控制中心根据各班的日报产量统计当月产量,再根据购货单位出具的检斤单统计当月炉料发出数量,编制月报表上报财务部门。
经与财务部门核对,质量控制中心与财务账面产成品的入库数量保持一致,但财务账面产成品的发出数量为22万吨,质量控制中心统计的产成品发出数量为24万吨,两者相差了2万吨。经进一步取证确认,因大量散客临时现金进货,企业未开发票,也未入账申报……
链接《实例三》:
S市税务局大企业风险管理团队,到某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开展税务审计,制定了“四个关注”的工作原则,既关注企业行业特征及内控流程、关注ERP管理系统涉税数据、关注企业内部涉税数据链的吻合、关注企业外部第三方涉税信息。
通过ERP管理系统与企业账簿当年数据比对,发现ERP管理系统库存药品余额为5000余万元,而财务库存药品账余额为6800余万元,企业存在因收入不入账体外循环,未及时结转药品成本的重大风险点。(以上实例均摘自于本人写的《检查日志》)
6、是否高度关注销售部门涉税数据
企业销售部门电脑中存储的Word文档及Excel表格中的涉税数据至关重要,实际上是企业根据管理需求及内控制度的要求,建立的销售台账、回款台账、客户对账确认单(表)、销售业绩考核表和产品配送物流记录等。显而易见,销售部门的涉税风险等级非常高。
一个健全的企业财税内控制度,显然不能只考量税收,关键是既要符合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财税管理目标,又要有效防控税收风险,具有“功夫在税外”的隐形特征。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程进行风险识别,适时对业务流程做出优化各改变,再通过实质性测试进行磨合自检,才能有效防控税收风险。
企业管理流程中的“表、证、单、书”等数据载体,特别是与销售收入相关的自制凭证,如销售单、进账单、交款单、提货单、发货单、出库单、检斤单、过磅单等,从产生、汇总、流转到纳税申报表的生成,应形成完整的数据链,杜绝人为操控和数据差错。
税收风险应对就好比围棋对弈,关键的一着“妙手”就是下在销售部门。企业的销售、财务核算及纳税申报数据链的真实且吻合,是识别与防控税收风险的关键所在。
链接《实例一》:
税务稽查人员到某煤矿电机制造有限公司查账,在对会计账簿、相关凭证认真检查后,没有发现什么问题。稽查人员了解到该公司产生的电机产品销路较好,市场占有率较高的情况后,来到了公司销售处实地检查,找到相关人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讲明利害,取得了销售处处长及微机管理员的支持和配合,进入了销售处的电脑进行调查取证,发现桌面有标注为“未开票”的文档,打开一看,竟然是销售处设置的电机销售未开票台账,未开票总额达2000多万元……
通过调取销售合同印证,与会计账簿、纳税申报表核对,根据税法的相关规定,这些未开票收入在产品发出时就已发生了纳税义务,就应该在当期计提销项税额缴纳税款。企业不但补缴了税款,课征了滞纳金,还受到了应有的处罚。企业的财务总监在《问询笔录》自述到,因当年的销售合同订单多,企业经济效益较好,企业高管已享受到最高档的个人绩效奖励,故有意将当年已售产品不开票,人为调节迟延至下一年度开票,意图再享受高档的高管的绩效考核奖。
链接《实例二》:
某食品加工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内部控管严密,ERT管理系统应用水平较高。从原材料的购入、产品的发出、甚至发票的开具都有详尽的记载。通过现场查看、抽样比对分析、询问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及电脑操作人员等,检查人员认识到该管理系统不但是原始数据的载体,真实反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而且还是财务核算的原始依据及数据来源。检查人员马上进入管理系统,导出、打印、调取相关数据,与财务账薄对应衔接核对,结果发现管理系统中产品发售数量要大于财务账薄中的产品发售数量。再经与仓库保管账、产品发售日报表等核对,固定证据,最终确认该企业在节日期间开展促销活动,赠送1764包(袋)儿童食品,未视同销售处理,少计产品销售收入近百万元的违法事实。(以上实例均摘自于本人写的《检查日志》)
链接《实例三》:
某大型啤酒厂增值税税负逐年降低且连续四年亏损,采购、仓库、生产、销售、财务等部门管理混乱。啤酒厂与经销商之间的结算都以个人银行卡支付货款,货款汇往啤酒厂业务员个人银行账号,检查期间业务员大部分已离岗辞职……
检查组对当地其它啤酒生产企业进行调查获悉,在生产条件相当的情况下,啤酒投入产出比一般在1:8,即投放1吨麦芽可生产8吨啤酒,而该啤酒厂检查期间投入产出比仅为1:7。检查人员重新调整检查方案,将销售开单、仓储提货等与实物直接接触的环节作为重点。通过对啤酒经销商的调查了解到,经销商向啤酒厂正常提货时使用《啤酒公司送货单》,促销赠酒时使用《啤酒厂授权书用酒送货单》。于是,检查组分兵几路,同时突击检查了财务部、营销部、仓储部、保安部、运输部等部门,终于在营销部获得了该啤酒厂部分“送货单”存根联和回执联、“赠酒单”存根等单据。单据详细记录了啤酒公司销售和促销赠酒的品种、规格、数量、客户、提货方式、提货车号、提货人等信息……该公司因销售收入体外循环被定性为偷税,补缴税款、滞纳金和罚款1500万元,并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选自《中国税务报》)
7、是否知晓合同的签订是税收风险的主要诱因
纳税义务是基于经济交易行为而产生,实质是通过签订合同取得了税法上的经济利益,从而满足了课税的法律要件。
风险要事前控制,关键的节点是在订立合同时,就要考量到以下几个方面:
1)合同的签订与税款的征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发票开具时间相契合;
2)合同的签订与增值税价外收入、进项税额转出(返利)及印花税的征收等相印证;
3)应将销售方及时向购买方交付合法、有效的增值税发票,明示于合同义务条款中。
税收征管实践表明,“顶账合同”的税收风险等级非常高,应重点防控。
税收源于商事交易,商事交易分为单一交易和复合交易两种。单一交易是指单一合约中只存在一个法律关系的交易,如销售、租赁等;复合交易是指单一合同中含有两个以上法律关系的交易,比如以房抵债、以股抵债等。
“顶账合同”较为常见,如将房产、车辆、设备、产(商)品、材料等折抵货款、劳务款和借款等,其原因除现金流的严重匮乏外,可能还与诚信、逃税及思维习惯有关。
“顶账合同”税收风险防控的要诀是:应税交易不能刻意抵消,必须交易还原。将顶账分拆为两项交易事项:一是销售,开具专票计提销项税额;二是还债,索要专票抵扣进项税额。
签订合同时,对拿捏不准的涉税事项,应及时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咨询!
8、是否知晓现金流是甄别逃税的“DNA”
现金流就是企业的“血液”,就像一个人,一旦没有了血液,生命也就终止了。现代企业管理规则有一条,叫做现金流比利润更重要。研究税收风险管控,必须要与纳税人的现金流结合起来,现金流是甄别逃税的“DNA”。
现金流会形成“现金池”,这是CEO及CFO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在现金为王的现代管理理念下,纳税人的“现金池”到底流入、流出了多少的“水”,外人无从知晓。不过,我们仍可以从到税收风控的视角,去透穿盲区,查看“水情”,继而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从现金流的角度看,下列行业(事项)税收风险等级较高:
1)商业企业
2)出口退税业务
3)涉嫌虚开发票
4)长期亏损但持续经营企业
5)热点行业
6)成长速度快的企业
7)家族式企业
8)高档娱乐消费
从税务稽查实践来谈,现金流逃税有以下典型特征:
1)公司大量向股东、法人代表及其亲属等借款,这是收入体外循环的重要征兆;
2)企业连续亏损,但销售收入、净利润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持续相互背离;
3)企业自然人股东又购置了高档汽车和房产,经常出入高档娱乐消费场所;
4)以收取现金的形式销售货物,购货方不索取发票;
5)企业开设的银行账户过多,且频繁注销新设。
从个人银行卡结算的关键点讲,个人账户的涉税信息是无法涂痕的,从安全、方便的角度考虑,有些应入账申报的销货款,是通过老板、老板娘、会计、出纳及销售人员等个人账户转账交易的,税收风险等级非常高。
从增值税的抵扣原理上说,增值税实行的是专用发票抵扣制度,就像链条的传导一样环环相扣,上一环节缴纳的税款,会通过下一环节抵扣。但增值税的抵扣,有时也会像机械链条的传导一样出现中断,就如面对最终消费者,大量的现金交易,又不能(对方也不需要)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这时税收风险便会陡然加大。
链接《实例一》:
某从事高档化妆品销售的个体工商户,实行定期定额增值税税款征收方式,根据业主申报,每月核定纳税1,000.00元(原政策规定)。针对个体定额户不建账、消费者流动性大、真实销售记录难以取证的特点,税务稽查人员果断决定先扫外围,从第三方收集消费者的消费记录,目标锁定在该商户使用的POS机上。
检查人员先以消费者和POS机维修服务人员的身份去现场核查,对各类化妆品价格、POS机的摆放、企业的经营规模、银行卡划卡消费及现金消费的收入构成等,进行了详尽的摸底调查。利用多种渠道取得了企业的POS机划卡转账账号,多次到相关银行取到了检查年度全部POS机划卡对帐单、POS机安装协议等证据材料。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检查人员将两千多笔流水记录汇总核对,四次验算,累加成表,分析筛查,掌握了企业近两年的销售情况,最终补缴税款及滞纳金近50万元。(摘自于本人写的《检查日志》)
链接《实例二》:
在举报线索无法查实,常规思路难以突破的情况下,某市税务稽查局另辟蹊径,从销售人员突破,从企业账面现金解款单入手,从代销商处追溯付款方向,仅用4个月时间,快速查处某企业账外经营涉税大案,查补税款、滞纳金及罚款共计4041万元。
没有明确线索,企业账外经营账户难以找寻,检查人员决定,从三个重点寻求突破,分别是销售人员、企业销售模式和收款方式、凭证。
专案组从该企业官网得知,其品牌经销商有1000多家,遍布全国各市县。专案组从企业经营者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如果该企业有账外经营,不会是全部收取现金,而是很有可能通过个人账户转账,所以经销商一定知道这些收款账户。专案组还推断,为方便经销商汇款,该企业用于收取货款的个人账户很可能开设在遍布城乡的农业银行。此外,不可能同时有很多个人账户存在,否则不利于资金安全和管理。不会以企业高管的身份证开户,因其目标过于明显,风险太大。
基于以上分析,专案组认为,在没有明确线索的情况下,直接发现企业账外经营账户的可能性不大,检查必须紧扣三个重点,迂回进行。
重点一是从销售人员中实现突破。业务量较小的新经销商有可能会先付款到销售员,再转入集中账户,查销售人员的账户的目的在于发现集中账户。
重点二是了解企业销售模式、收款方式。如果查询销售人员银行信息无法突破,则可根据经销商付款信息追溯,倒查账外经营账户。
重点三是抽查凭证。通过凭证查找账外经营账户的线索。例如,大额现金缴款业务是否来源于某一个人账户。再如,财务费用中是否有非公开账户银行收取手续费情形等。
检查人员通过3名销售人员的账户,发现其存在收取货款行为,并追查至两个本地个人账户,发现1万多条交易记录,来款8.8亿元。
面对需要大量外调和协查取证的情况,专案组另辟蹊径,采用提出疑点,企业举证,再进行核实的办法,高效率地依法圆满处理了此案。
经对交易记录近4个月的反复核算,最终确定,该企业共有1.26亿元销货款未入账。谨慎起见,专案组还根据该企业历年生产线数量、占用厂房面积、人员数量等数据测算生产销售数量,与资金情况相互印证,结果表明二者基本相符。(根据公开案例整理)
9、主要物耗投入产出比是否合理
投入产出法在税收风险管理中非常重要,原因就在于其直接或完全消耗系数的定量分析和准确的计算功能,从而可据此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科学的税收风险识别与防控。
我的看法是,一个生产企业主要物耗投入产出系数较为合理,就不会有大的税法遵从风险。
一个合格的风控管理者应该做到:
1)了解企业的行业特点、生产工艺流程等;
2)请教生产技术人员,掌握有代表性的主要指标投入与产出数据配比;
3)运用数据分析,发现风险点并能正确应对。
有些貌似高大上的风控预警指标华而不实,缺乏针对性,实务中不要一根筋的生搬硬套,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款最重要。
链接《实例一》:
某铁矿纳税申报明显异常,税务人员多次到现场准备核查,可每次都是门丁伺候。一天,铁矿办税人员来到税务局,递上一张照片和一纸证明,说是铁矿厂部搬家,小货车不慎翻到自家的尾矿库里,账簿、凭证等资料都毁损了,有照片为证,当地公安派出所还出具了现场勘查鉴定……
根据供电单位提供的耗电数据,该铁矿检查期耗电量为3,688,396千瓦时,申报生产铁精粉25,546.82吨,单位铁精粉耗电量为144,38千瓦时/吨,而相邻的两家铁矿单位铁精粉耗电量仅为68千瓦时/吨,指标高的太离谱。考虑到该矿的矿石品位、硬度、生产效率及业内专家的意见,参照省局制定的采矿业、铁选行业评估指标及其标准值中的相关数据,该铁矿单位铁精粉耗电量在80千瓦时/吨较为合理。据此推算该铁矿应生产铁精粉(3,688,396/80)46,105吨。
该铁矿购进钢球209吨,经现场核查,当期耗用大约在55%即114.95吨左右。钢球耗用量标准值为2.5公斤/吨,据此测算铁精粉生产量约为(114,950/2.5)45,980吨,与单位耗电量测算的结果基本一致。
通过以上投入产出比指标印证分析,该铁矿当期生产铁精粉大约为46,000吨。少报产量2万吨,少申报销售收入1500万元……(摘自于本人写的《检查日志》)
链接《实例二》:
涉案企业通过账外销售的方式隐匿石料销售收入3200多万元,针对企业违法行为,某市税务稽查局依法对该企业作出追缴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各项税费1134.91万元,加收滞纳金并处1倍罚款的处理决定。
检查人员认为,虽然企业账目不全,但炸药是石料开采必须要使用的火工材料,当地各石料厂每百公斤炸药的出石量应该相差不大,而公安机关对各个石料厂炸药日用量均有登记。根据一个石料厂每月的炸药用量以及每百公斤炸药的出石数量,应能基本上确定企业每月石料的生产数量,与企业申报信息比对分析,就可以发现企业有无申报问题。
检查人员迅速与公安机关联系,了解到该公司两年间共使用炸药约682.17吨。随后,检查人员确定当地石料开采行业每百公斤炸药的出石量为470吨左右,根据企业炸药用量,计算出该企业的石灰石开采量约为321万吨,按照开采期间石灰石平均市价40元~50元/吨计算出企业销售收入,并与其纳税申报表中的申报数据比较,发现两者相去甚远。
检查人员随后对企业银行账户进行了核查,发现该企业对公账户与企业负责人黄某个人账户之间资金往来异常频繁,资金多次转入黄某个人账户,涉及金额逾3000多万元。(根据公开案例整理)
有些企业没有物耗的投入产出比或投入产出比不可控,这时就要剑走偏锋,从工资支出与销售收入的关联中找到风险点。
链接《实例三》:
某食品公司有员工有780多人,人均年工资额2万多元,再加上为员工缴纳的五险一金,每年支出的人头费就要2000多万元,但该公司年申报3200万元的销售收入,不仅没亏损,反而有盈利40多万元,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该公司为掩盖真相,采取了精心设计的三项“配套”措施:一是按照估算数据隐瞒了与账外收入相应幅度和比例的料工费;二是故意没有对生产成本分品种进行核算,使得检查人员无法判断生产成本的正确性;三是故意将增值税税负及会计利润调节至合理的水平,以误导税务部门没有少缴税而不将自己列为稽查对象。最终查明,该公司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共隐瞒销售收入5740万元,隐瞒计税所得额438万元。(根据公开案例整理)
10、能否清醒的认识到“两套账”的危害
有位大企业的CFO到印度工作访问,回国后写了一篇文章,“你看一个典型的印度企业是有七套帐的”:
1)给大股东的
2)给其他投资者的
3)给管理层的
4)给税务局的
5)给银行的
6)给员工的
7)给老板老婆的
在电子环境下,企业要设置多个账套是很容易的事情。无论出于何种动机(有时并非是税收上的原因),事实上都是在公司面纱”掩饰下,将“见不到光”的几个内部人看的内账,再经过财务粉饰(好听的说法),变成了“见得光”的给别人看的外账。
给别人看的外账,其实就是一面哈哈镜,镜中的影像都是扭曲的,从税务稽查的视角看,又是如何将扭曲的影像还原为本来面目的呢?
从前面所讲的内容及实例换位思考,就明白了税务稽查对“两套账”的检查是必备的专业技能,实务中早已驾轻就熟。税务稽查也并不是就账查账,很多真实的涉税信息也不可能通过财务粉饰就可以涂痕,相反,这些外账却可以作为证明其偷逃税的“账证”。从税收风险的防控角度讲,“两套账”的危害后果也是灾难性的。
链接《实例一》:
市稽查局按规定程序开具了对某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的调账检查通知书,调取了该企业三年的账簿、记帐凭证、会计报表、纳税申报表、部分实际到款清单、修车统计表、进帐单、对帐单等涉税资料。同时会同公安机关取得该企业的计算机中心软件数据,经市公证处公证,刻成VCD数据光盘,对计算机中心的数据进行证据保全,全程由公证处公证员进行现场摄像。
企业的修车流程是这样的:问题车辆进厂后,由服务顾问检查,填开“接车预检单”,确立维修方案,然后前台工作人员根据修车方案在微机系统中填开“任务委托书”,确定修车工时费,之后车间主任根据“任务委托书”派工,由维修工去仓库领取材料,仓库保管员将领用的材料输入微机系统,系统会自动给出材料价格。车辆修理完毕后,由前台工作人员在微机系统中打出“业务结算清单”,“业务结算清单”包括工时费和材料价格,是微机系统“任务委托书”中的工时费和仓库领用材料价格自动汇总生成的,“业务结算清单”一式两份,一份给车主,一份给财务记帐。前台工作人员把车主是交款还是欠款的情况输入微机,反映出实际到款清单,如果是交款,“实际到款清单”显示结算付款,如果是欠款,待日后付款时消号,显示欠款付款。车主拿着业务结算清单到收款处交款,并开具发票,由收款处开出出门证,车辆方可出厂。
由于企业的实际到款清单与修车业务结算清单是一一对应的,稽查人员根据实际到款清单同记帐凭证中的修车业务结算清单逐笔核对,将实际到款而未入帐的业务结算单挑出,并经会计确认,最终查该公司三年账外收入总额为859万元。(摘自于本人写的《检查日志》)
链接《实例二》:
某税务检查组到某建筑施工企业分公司例行检查,公司经理一边看着纸质讲话稿一边介绍情况说,“该公司从前年的三季度开始,对全部的房屋和场地进行了整理,排查出多年闲置或使用效率不高的房屋和场地,并立即采取了整改措施,不仅在前年底前已将闲置房屋和场地全部对外出租,而且还提高了原已出租房屋的续租租金,仅这一项今后每年就可以为公司增加收益约220万元。”
检查组长不仅索要了相关纸质发言稿,而且还在参观该分公司时,查看了用于出租的房屋和场地,与此同时,跟随在一旁的检查组成员已不声不响对此全部作了拍照取证。最终查明,共有25家分公司有房屋和场地租金收入,金额达到了1960多万元,各分公司收到的租金70%自留,30%上交到总公司,但都没有入账申报纳税。(根据公开案例整理)
后记
限于文章的体例及篇幅,税收风险检测与防控还有几个关键的点并没有写到里面,如虚开发票、借款、信息管税、如何准确定性经济交易事项、如何在商业模式中诊断风险脉象、现场实地查看及重大的资本交易项目等,以后会独立成文陆续发表,算是对这篇文章的补充和完善吧。
感谢热心读者的支持和鼓励!
重点领域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刑事辩护 骗取出口退税罪刑事辩护 走私逃税犯罪刑事辩护 税务渎职犯罪刑事辩护 隐匿销毁会计账簿犯罪刑事辩护特色服务
虚开普通发票罪刑事辩护 增值税进项留底骗税刑事辩护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刑事辩护 出口退税骗税犯罪刑事辩护 农产品收购发票虚开犯罪辩护代理范围
税案委托 法律援助 法学专家论证 专家证人出庭 司法鉴定评估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税法专家 智律网 屋连网QQ/微信号
1056606199